Skip to main content

醫策縱橫:私營醫療的迷思 (Published on HKEJ)

01Sep 2020

醫策縱橫:私營醫療的迷思 (Published on HKEJ)

Dr FUNG Hong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此一刻,許多私家醫院的業務都有反彈。畢竟醫管局停止提供非緊急服務已經超過半年了,病人不能永遠等下去;有些病人擔心到公立醫院急診室會被傳染新冠病毒,於是選擇私家醫院。另一方面,醫管局也着實利用公私營協助計劃,轉介了不少病人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

這是不是就代表香港「雙軌模式」醫療體制的優勢──當公營系統出現壓力時,私營醫療便可以扮演補充的角色?新冠病毒疫情減退或緩和後,醫管局一旦恢復非緊急服務,這局面能否持續?私家醫院在疫症流行中發揮的角色,怎樣才可以變得主動?

近年來,許多國家地區都在研究探討私營醫療在醫療體制內的角色。去年,澳洲醫療政策專家Stephen Duckett教授發表了一份有關澳洲私營醫療保險的歷史和功能的研究報告,總結了澳洲20年來推動私營醫療的經驗和成效。針對澳洲人對私營醫療價格不斷上漲累積的不滿,退出人數日漸增加,教授問:政府推動私營醫療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私營醫療在醫療體制內的作用,一般分為三類。

第一是替代性,用以完全替代公營醫療;第二是補充性,用以補充公營服務資助或提供方面不足的地方;第三是輔助性,作為公營服務額外的選項。

第一類的表表者是德國,市民可以選擇購買私營醫療保險,完全取代公營醫療的供款。

第二類在許多歐洲國家、南韓、日本都有推行,主要用來減少市民額外醫療費用的負擔。

第三類的代表是英國、澳洲,還有我們香港,當私營醫療是額外的選項時,各種在經濟學上涉及道德風險的問題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