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策縱橫﹕針對性補貼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11Feb 2025
醫策縱橫﹕針對性補貼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Dr FUNG HongHKEJ
踏入蛇年,祝《信報》讀者新春大吉、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年初六上班讀到的第一段醫療新聞,是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調整。尤其是針對急症室非緊急病人的收費調整,政府似乎勢在必行。根據盧寵茂局長的說法,收費調整是要令資源分配更加精準,調配資源到一些較棘手的重病,拯救更多危重病人。
盧局長所提出的「針對性補貼」(Target Subsidy)政策,使公帑得到更有效運用,其實很有必要。1990年代末政府邀請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檢討香港醫療體系面對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已經指出當時的公營醫療缺乏針對性,隨着人口老齡化,會帶來可持續問題。
之後,政府開始急症室收費、專科門診藥物收費、入院收費等多個收費項目,使不同公營服務有不同的補貼比例,目的就是要增加政府在醫療補貼的針對性。可惜當時的收費改革力度有限,急症室每名求診病人收100元,專科門診每隻藥收10元,綜援長者及有需要人士得到豁免,然後因為政治理由,多年不作調整,補貼完全沒有針對作用。
新加坡政策
新加坡多層次的「針對性補貼」政策,可以說是最徹底的了。首先,在公院病房等級上,很早已經分為四級:A級完全沒有政府補貼,C級政府提供80%補貼,中間是B和B2兩級。最近,新加坡政府在2022年11月及2023年1月,先後引入根據家庭入息水平和資產價值,針對不同醫療服務而釐定的補貼百分比。服務種類分為:1.急症住院及日間手術服務;2.社區醫院亞緊急及康復服務;3.專科門診服務。如是者,新加坡成功建立了兩個層次推行「針對性補貼」,其一是市民的入息資產,其二是服務的類別。
大家不要以為減少補貼比例會令新加坡中產人士得不到應有的醫療保障。因為政府補貼以外,新加坡還有其他的補充性醫療保險,包括覆蓋所有人的社會醫療保障系統MediShield Life,還有其他的商業保險。多層次融資方案給予新加坡居民全民醫療保障,令當地醫療體系近年來屢屢被國際組織評估為亞洲甚至世界第一。
去年,我問一位新加坡公共衞生教授,他們政府怎樣推動精準的「針對性補貼」政策?她回答說,這些政策不是一蹴即至;政府要經過多年策劃,一步一步調整政策,還有執行的策略,才達到目標。無論如何,盧局長提議公院收費調整是必須及重要一步,使公帑投放更恰如其所,引領公私營醫療體系走向平衡。期待未來公布的政策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