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私营医疗的迷思(刊登於信报)

019月 2020

医策纵横:私营医疗的迷思(刊登於信报)

冯康医生

此一刻,许多私家医院的业务都有反弹。毕竟医管局停止提供非紧急服务已经超过半年了,病人不能永远等下去;有些病人担心到公立医院急诊室会被传染新冠病毒,於是选择私家医院。另一方面,医管局也着实利用公私营协助计划,转介了不少病人到私家医院接受治疗。

这是不是就代表香港「双轨模式」医疗体制的优势――当公营系统出现压力时,私营医疗便可以扮演补充的角色?新冠病毒疫情减退或缓和后,医管局一旦恢复非紧急服务,这局面能否持续?私家医院在疫症流行中发挥的角色,怎样才可以变得主动?

近年来,许多国家地区都在研究探讨私营医疗在医疗体制内的角色。去年,澳洲医疗政策专家Stephen Duckett教授发表了一份有关澳洲私营医疗保险的历史和功能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澳洲20年来推动私营医疗的经验和成效。针对澳洲人对私营医疗价格不断上涨累积的不满,退出人数日渐增加,教授问:政府推动私营医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私营医疗在医疗体制内的作用,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是替代性,用以完全替代公营医疗;第二是补充性,用以补充公营服务资助或提供方面不足的地方;第三是辅助性,作为公营服务额外的选项。

第一类的表表者是德国,市民可以选择购买私营医疗保险,完全取代公营医疗的供款。

第二类在许多欧洲国家、南韩、日本都有推行,主要用来减少市民额外医疗费用的负担。

第三类的代表是英国、澳洲,还有我们香港,当私营医疗是额外的选项时,各种在经济学上涉及道德风险的问题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