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策縱橫:第二波 (Published on HKEJ)
07Jul 2020
醫策縱橫:第二波 (Published on HKEJ)
Dr FUNG Hong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7月第一天,美國單日新增COVID-19確診人數超過5萬人,嚇死人!流行病學專家都在預測第二波疫情什麼時候會來臨。100年前的流感全球大流行,估計總死亡人數5000萬至一億。第一波在1918年的3月至7月發生,死亡率相對輕微;第二波在9月至12月發生,大多數死亡的人都在這13個星期內。
那麼,美國新增感染人數的再度飆升算不算是第二波?南美洲尤其在巴西的疫情擴散是不是?我看都不是,只能算是第一波的延續。在美國,首先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東北區,特別是紐約,新增病例及死亡人數一直在下降。新增的病例都發生在之前相對不受影響的州,也是在這些州,人們缺乏耐性,拒絕繼續家居隔離,急不及待要重新開放經濟活動,使防疫措施失效。
第二波可以避免嗎?權威醫學雜誌《刺針》6月27日的社評說可以,但有兩個條件。第一,有早期症狀的人必須懂得盡早自我隔離,然後盡早進行測試,務求48小時內確定診斷;第二,如果第二波出現(可能在9月至12月之間),根據港大梁卓偉團隊的建議,就要即時追蹤、檢疫、隔離,務求第一時間切斷病毒的傳播。而減低病毒傳播,需要綜合的預防措施,包括戴口罩、潔手、限聚、增設社交距離、家居隔離等。
最大的問題是,一旦第二波出現,公眾對政府、政客、流行病學者的信任,可能已經蕩然無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