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pecial Announcement

【定價收費】系列 之 《替病人把關》

05Oct 2020

【定價收費】系列 之 《替病人把關》

Dr. FUNG Hong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病人要入院接受檢查及治療,過程中一定出現某程度的風險。這些風險可以是診斷上的猶疑、延誤或錯誤,可以是藥物的副作用,也可以是手術的併發症。在私營醫療,這些臨床風險最後都會轉變成財務風險。

病人以「按服務收費」(Fee for Service, FFS) 模式支付私營醫療服務,可以透過購買醫療保險分攤風險,但到最後,所有剩餘風險還需要自己承擔。醫療費用可以非常昂貴,一旦出現不能預測的風險,就很容易失去預算。

已故的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認為病人在求診過程中,需要醫生替他/她找出問題的根源和解決的辦法。醫生利用其醫療專業知識,判斷病人的病情,作出診斷。病人以 FFS 模式支付醫生的服務,是必然的需要。

病人有了診斷之後,要接受治療,治療的過程就可以標準化。醫院透過標準化的程序,可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避免醫療失誤,從而減輕病人的財務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哈佛教授認為必須改變 FFS的支付模式,這是定價收費和綑束收費(Bundle Payment) 的基礎。

所以,定價收費是為病人把關,使醫院更容易管理好病人醫療治療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大抵上,病人醫療風險的源頭有兩方面:第一是病人自己的健康狀況,譬如有沒有慢性病,控制的好不好;第二是治療過程中不幸出現的併發症,令治療變得複雜。一方面,定價收費提升對病人收費的透明度;另方面,定價收費也為醫院提供一個框架有效管理病人的風險。

目前,一般私家醫院制定個別手術的「套餐收費」,都用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數作為定價準則。病人因為醫療需要留院超過預計日數,便要另外收費,變相變回 FFS。這其實不能推動有效的病人風險管理。以「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定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