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策縱橫﹕收費改革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08Apr 2025
醫策縱橫﹕收費改革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Dr FUNG HongHKEJ
政府這回真的是下定決心,為公營醫療推行收費改革了。公營醫療的第一次收費改革是在2002年年底,當年首次開設急診室診治、專科門診藥物、入院等收費項目,由零到一,算是很大的突破。但收費水平只是和風細雨,跟着2003年「沙士」爆發,復原後整個收費改革變得像雪泥鴻爪,迅即不見痕跡。如是者過了15年,第二次收費調整是2017年,不叫改革,因為只是微調收費水平而已。這次政府的收費改革建議,有原則、有策略、有時間表,比起2002年立體得多。
改革建議的項目與細節在傳媒已有廣泛報道,不贅;但改革建基的原則很重要,值得深入討論。根據政府的新聞發布,改革的目標有三:一、改善資助架構;二、減少浪費濫用;三、加強醫療保障。比較難理解是第一點,什麼叫「資助架構」?簡單來說,就是不同服務的資助和共付的比例。政府說我們現在是「小病資助多」,反過來說,就是共付的比例太低了。什麼是「小病」?應該是指大量門診服務裏病情較輕的病人。
共付比例過低帶來的效果就是過度需求,導致資源錯配,造成浪費。急症室擠滿非緊急病人,是資源錯配;專科門診藥物不論所開藥物時間的長短,一律每項收費15元,醫生為了減少病人覆診的次數,開藥多,開藥的時間長,病人未必完全服用,造成很大的浪費。因此,目標一和二有很密切的因果關係。
增加共付比例,社會人士自然會擔心增加有需要病人的財務負擔。於是政府建議加強保障制度,簡化及擴大減免機制,加大安全網,並設定每年1萬元開支上限。這麼一來,在目標一和三之間,就要小心找到一個平衡點。相信政府一定有數據分析,在公立醫院急診室求診的非緊急病人中,有多少老齡、拿綜援,或在擴大安全網後到得到減免共付費用的病人。這比例如果太高,就會影響目標一和二的政策效應。
長遠來說,政府希望以5年的時間,把公營醫療整體的資助百分比減到90%。這方向很有必要。綜觀目前世界各地醫療體系,無論在英國、加拿大、澳洲,還是在內地及台灣,公營醫療面對人口老齡化和醫療成本上漲的壓力,都在掙扎。不改革,墨守成規,徒使服務水平不斷下降,是一條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