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收费改革

084月 2025

医策纵横:收费改革

冯康医生信报

政府这回真的是下定决心,为公营医疗推行收费改革了。公营医疗的第一次收费改革是在2002年年底,当年首次开设急诊室诊治、专科门诊药物、入院等收费项目,由零到一,算是很大的突破。但收费水平只是和风细雨,跟着2003年「沙士」爆发,复原后整个收费改革变得像雪泥鸿爪,迅即不见痕迹。如是者过了15年,第二次收费调整是2017年,不叫改革,因为只是微调收费水平而已。这次政府的收费改革建议,有原则、有策略、有时间表,比起2002年立体得多。

改革建议的项目与细节在传媒已有广泛报道,不赘;但改革建基的原则很重要,值得深入讨论。根据政府的新闻发布,改革的目标有三:一、改善资助架构;二、减少浪费滥用;三、加强医疗保障。比较难理解是第一点,什么叫「资助架构」?简单来说,就是不同服务的资助和共付的比例。政府说我们现在是「小病资助多」,反过来说,就是共付的比例太低了。什么是「小病」?应该是指大量门诊服务里病情较轻的病人。

共付比例过低带来的效果就是过度需求,导致资源错配,造成浪费。急症室挤满非紧急病人,是资源错配;专科门诊药物不论所开药物时间的长短,一律每项收费15元,医生为了减少病人覆诊的次数,开药多,开药的时间长,病人未必完全服用,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目标一和二有很密切的因果关系。

增加共付比例,社会人士自然会担心增加有需要病人的财务负担。于是政府建议加强保障制度,简化及扩大减免机制,加大安全网,并设定每年1万元开支上限。这么一来,在目标一和三之间,就要小心找到一个平衡点。相信政府一定有数据分析,在公立医院急诊室求诊的非紧急病人中,有多少老龄、拿综援,或在扩大安全网后到得到减免共付费用的病人。这比例如果太高,就会影响目标一和二的政策效应。

长远来说,政府希望以5年的时间,把公营医疗整体的资助百分比减到90%。这方向很有必要。综观目前世界各地医疗体系,无论在英国、加拿大、澳洲,还是在内地及台湾,公营医疗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上涨的压力,都在挣扎。不改革,墨守成规,徒使服务水平不断下降,是一条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