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策纵横:针对性补贴
112月 2025
医策纵横:针对性补贴
冯康医生信报
踏入蛇年,祝《信报》读者新春大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年初六上班读到的第一段医疗新闻,是公营医疗服务的收费调整。尤其是针对急症室非紧急病人的收费调整,政府似乎势在必行。根据卢宠茂局长的说法,收费调整是要令资源分配更加精准,调配资源到一些较棘手的重病,拯救更多危重病人。
卢局长所提出的「针对性补贴」(Target Subsidy)政策,使公帑得到更有效运用,其实很有必要。1990年代末政府邀请哈佛大学萧庆伦教授检讨香港医疗体系面对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已经指出当时的公营医疗缺乏针对性,随着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可持续问题。
之后,政府开始急症室收费、专科门诊药物收费、入院收费等多个收费项目,使不同公营服务有不同的补贴比例,目的就是要增加政府在医疗补贴的针对性。可惜当时的收费改革力度有限,急症室每名求诊病人收100元,专科门诊每只药收10元,综援长者及有需要人士得到豁免,然后因为政治理由,多年不作调整,补贴完全没有针对作用。
新加坡政策
新加坡多层次的「针对性补贴」政策,可以说是最彻底的了。首先,在公院病房等级上,很早已经分为四级:A级完全没有政府补贴,C级政府提供80%补贴,中间是B和B2两级。最近,新加坡政府在2022年11月及2023年1月,先后引入根据家庭入息水平和资产价值,针对不同医疗服务而厘定的补贴百分比。服务种类分为:1.急症住院及日间手术服务;2.社区医院亚紧急及康复服务;3.专科门诊服务。如是者,新加坡成功建立了两个层次推行「针对性补贴」,其一是市民的入息资产,其二是服务的类别。
大家不要以为减少补贴比例会令新加坡中产人士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因为政府补贴以外,新加坡还有其他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包括覆盖所有人的社会医疗保障系统MediShield Life,还有其他的商业保险。多层次融资方案给予新加坡居民全民医疗保障,令当地医疗体系近年来屡屡被国际组织评估为亚洲甚至世界第一。
去年,我问一位新加坡公共衞生教授,他们政府怎样推动精准的「针对性补贴」政策?她回答说,这些政策不是一蹴即至;政府要经过多年策划,一步一步调整政策,还有执行的策略,才达到目标。无论如何,卢局长提议公院收费调整是必须及重要一步,使公帑投放更恰如其所,引领公私营医疗体系走向平衡。期待未来公布的政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