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醫策縱橫:COVID-19全球大流行 (Published on HKEJ)

17Mar 2020

醫策縱橫:COVID-19全球大流行 (Published on HKEJ)

Dr FUNG Hong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踏進3月,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在內地基本受到控制。3月11日,全國確診數字減少到25。同日,世衞(WHO)宣布COVID-19為全球大流行病。目前,病毒擴散到超過140個國家及地區,感染人數超過15萬。

WHO以Dr. Bruce Aylward為首的專家組2月中到中國包括武漢各地進行考察,評估中國的抗疫措施。Dr. Bruce Aylward在事後的記者會上,提出5個重點,作為其他國家抗疫的參考:1.追蹤每一個個案,因應不同地區實際疫情調整應變措施的力度;2.團結社會,全民投入分享責任,形成集體力量;3.調整政府功能,集中力量處理抗疫所需的醫療及隔離設施、醫護人員調動和物資供應;4.利用先進資訊科技及大數據系統全面實時掌控疫情;5.以科學為本制訂及調整防控及治療方案。總結來說,防控策略要基於科學和風險研判,做好個人衞生準備,全社會集體防疫,政府主導快速反應。

可以見到,國家對COVID-19的反應,吸收了2003年SARS的經驗,發動全民投入,規模大,行動快,透明度高。香港對COVID-19的反應,也是以SARS之後制訂的應變計劃為基礎,但在一些關鍵點,如減少過關人流、設置檢疫設施、保障口罩供應、接收滯留武漢港人等,給人的感覺總是慢了一拍。單從應變策略來說,2003年的SARS-CoV和2019年的SARS-CoV2雖然是兩兄弟,但行為表現完全不同。CoV2感染率高,死亡率相對較低,但病毒容易傳播,影響力較SARS還大。應變策略必須靈活調整。

有些國家因為在中國受感染病人中八成是輕微個案,認為COVID-19可以像一般傷風流感一樣應對。《刺針》醫學期刊3月7日的社評問:各國的反應是否太少、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