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医疗通胀

113月 2025

医策纵横:医疗通胀

冯康医生信报

医疗保险目前面对的问题,就是索偿快速增长,超过业务增长速度,导致保险公司承保亏损。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离不开增加保费,或削减服务。据悉个别保险公司本年的保费增加超过20%,令医疗通胀加剧。

这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去年10月,国际人才、风险及资本谘询公司WTW发表对全球348间保险公司调查有关医疗福利成本趋势报告,由过去两年到2025年的增长,持续维持高增长趋势。在包括香港在内的亚太地区,2025年预计增幅达12.3%,减除一般通胀后,仍然有9.8%。就香港来说,单看2024年的增长,就有10.3%,减除一般通胀后是8%。

商业医疗保险成本高增长的原因有很多,过去两年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新冠疫后的反弹。在香港,这反弹因素在紧随疫情后尤其显著。其他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单位成本及使用量增加。两类因素的比重差不多,各有1/3左右的保险公司认为其中一个因素比重较大,大多数认为两类因素同等重要。

对保险公司来说,单位成本的增长主要源于外在因素,包括创新医疗科技应用、新研发药物投入市场、公共医疗系统因政府缩减公共开支导致服务收缩和质素下降。其中创新科技应用也包括远程医疗、穿戴装置健康监测、虚拟照顾陆续增加的使用范畴。

精神健康纳入保障范畴

使用量增加在其他市场以精神健康服务最为突出。精神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商业保险最忽略的领域,新冠之后似乎有所改变。即使在香港,陆续有保险计划把精神健康纳入保障范畴。但过度或不适当的服务始终是保险业界最关注问题。此外,基层医疗和第二三层医疗(即专科及医院服务)之间缺乏整合,未能达到服务一体化,是所有医疗体系面对的共同问题。

在临床领域方面,亚太地区商业保险最多覆盖的是心血管、肿瘤、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很符合我们在香港私家医院的经验。

医疗保险成本上涨是很复杂的问题,不容易解决,但必须面对,否则会影响整个医疗体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