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多层次医疗保障

075月 2024

医策纵横∶多层次医疗保障

冯康医生信报

上月谈定价收费(套餐式收费)的前路,我指出在香港一直奉行的双轨医疗制度下,透明可预期的收费定价可以成为私营医疗融资的基石,配合多样化融资机制,增加病人支付私营医疗的负担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税收或社会保障为基础的医疗体制备受压力。台湾地区实行全民健保制度较久(1995年开始),多年来不断出现入不敷出情况,政府要用各种方法控制成本上涨;包括施行总额预算、增加共付金额、减少覆盖药物及服务等,但都不能解决财务上的问题。至于商业保险,一直以来只扮演着有限角色。最近,台湾政府开始进行商业保险补位健保的研究。这么一来,台湾医疗融资制度会由单一支付者制度,慢慢变成像我们的双轨制或多层保障。

至于内地,全民健保发展比较迟(2009年开始),却同样出现成本上涨、开支不断增加的财务压力。国家因此引进不少控制成本及开支上升的措施,包括集体采购、减免药物差价、总额预算,还有去年开始推行以DRG/DIP支付医院的改革(见2023年8月1日文章)。然而,国家还是需要发展商业保险及私营医疗,以补充社会健保的不足。

大抵上,亚太地区的医疗体制,很多都逐步走向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多层保障不等于双轨制,尽管商业保险及私营医疗有相对重要的角色。保障重点,是医疗体制的3个核心目标:居民健康、服务质素、财务安全。把多个层次放在一座金字塔上,最底层是公营医疗,由政府透过税收或社会保障支付,保障所有居民尤其社会中最贫穷及有特殊需要的人士。最顶层是个人接受医疗服务时的现金付费,世衞组织建议不要超过医疗开支的20%。中层则可包括个人健康账户、企业资助医疗、自愿医疗保险、危疾保障、微型贷款、慈善资助等多种模式。

以上元素,放在香港医疗体制内,其实都有。不过,不足以建筑成有机配合、互通互补的层次架构,达不到医疗保障的整体成效。公立医院看病难而私家医院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因此,政府需要有各种政策工具,建桥修路,打通不同层次之功能,其中策略采购、定价收费、电子健康纪录,尤其重要,设计得好,方能解决体制的长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