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基层医疗(五):采购工具

142月 2023

医策纵横:基层医疗(五):采购工具

冯康医生信报

杨永强教授在医务衞生局1月15日举办的基层医疗研讨会上,发表了有关「策略采购」的讲话。他总结了2021年12月为团结香港基金做的研究,解释什么是「策略采购」,关于其内涵及工具。特别在采购工具方面,杨教授建议采用以「人头」为本,按成效为辅的支付方法。这和我上月提到《刺针》杂志2022年有关基层医疗融资报告建议的混合融资方法,如出一辙。

按成效支付的方法,在医管局许多公私营合作伙伴计划都有采用,容易理解,公私营的医生都比较熟悉。譬如照顾一群糖尿病病人,可以根据人数,计算照顾这群病人所需成本,然后透过病历纪录,监察病人的糖化血红素,看看治疗能否达标,从而调整支付医生的费用。照顾高血压病人也一样。不是每一种病都有清晰容易量度成效的方法,又或者不是每一种病都有标准医治方案,这些情况就不好运用按成效支付的方法了。

以「人头」(Capitation)为本的支付方法,是总体策划计算照顾一群人健康的成本,以此支付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在以人头计算的资源预算内,把接受保障人群的健康照顾好,使医疗开支控制得宜,理论上可以达到三赢局面。在外国,私营保险公司经营以「人头」支付的保险计划,经常过度筛选病人、减少治疗、不顾成效,所以必须辅以按成效支付的方法,平衡医疗成效与效率。

然而,在香港现有的医疗体制下,该怎样引入以「人头」支付的方法呢?杨教授建议第一步是改变医管局内的资源配置模式。无疑,医管局管控全港最多医疗资源,它用什么方法分配资源,会激励公立医院的医生朝哪个方向发展服务。医管局如果真能以「人头」方式分配联网的资源,对基层医疗在公营系统的发展,将会产生推动作用。

但这不足够,因为基层医疗的提供主要在私营体系,靠的是私家医生。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政府可以考虑以下两招:(1)扩大长者医疗券计划,为长者及慢性病患者设立个人健康账户;及(2)利用自愿医保计划平台推动以「人头」计算的创新保险计划。有关这两招的考虑,下回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