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醫策縱橫:基層醫療(五):採購工具

142月 2023

醫策縱橫:基層醫療(五):採購工具

馮康醫生信報

楊永強教授在醫務衞生局1月15日舉辦的基層醫療研討會上,發表了有關「策略採購」的講話。他總結了2021年12月為團結香港基金做的研究,解釋什麼是「策略採購」,關於其內涵及工具。特別在採購工具方面,楊教授建議採用以「人頭」為本,按成效為輔的支付方法。這和我上月提到《刺針》雜誌2022年有關基層醫療融資報告建議的混合融資方法,如出一轍。

按成效支付的方法,在醫管局許多公私營合作夥伴計劃都有採用,容易理解,公私營的醫生都比較熟悉。譬如照顧一群糖尿病病人,可以根據人數,計算照顧這群病人所需成本,然後透過病歷紀錄,監察病人的糖化血紅素,看看治療能否達標,從而調整支付醫生的費用。照顧高血壓病人也一樣。不是每一種病都有清晰容易量度成效的方法,又或者不是每一種病都有標準醫治方案,這些情況就不好運用按成效支付的方法了。

以「人頭」(Capitation)為本的支付方法,是總體策劃計算照顧一群人健康的成本,以此支付服務提供者。服務提供者在以人頭計算的資源預算內,把接受保障人群的健康照顧好,使醫療開支控制得宜,理論上可以達到三贏局面。在外國,私營保險公司經營以「人頭」支付的保險計劃,經常過度篩選病人、減少治療、不顧成效,所以必須輔以按成效支付的方法,平衡醫療成效與效率。

然而,在香港現有的醫療體制下,該怎樣引入以「人頭」支付的方法呢?楊教授建議第一步是改變醫管局內的資源配置模式。無疑,醫管局管控全港最多醫療資源,它用什麼方法分配資源,會激勵公立醫院的醫生朝哪個方向發展服務。醫管局如果真能以「人頭」方式分配聯網的資源,對基層醫療在公營系統的發展,將會產生推動作用。

但這不足夠,因為基層醫療的提供主要在私營體系,靠的是私家醫生。在現有體制框架下,政府可以考慮以下兩招:(1)擴大長者醫療券計劃,為長者及慢性病患者設立個人健康賬戶;及(2)利用自願醫保計劃平台推動以「人頭」計算的創新保險計劃。有關這兩招的考慮,下回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