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基层医疗(二):家庭医生

2211月 2022

医策纵横:基层医疗(二):家庭医生

冯康医生信报

上月我在本栏探讨基层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到需要策略性地整合已经投放在基层医疗的资源,协调资源配置,但篇幅所限,没有详细阐述,现在继续。

目前政府已经投放在基层医疗的资源其实不少,但却是「一块块」,见不到联系,不同服务的角色模糊。医管局的普通科门诊,主要服务对象是长者、综缓人士及慢性病患者,但主要角色好像只为分担专科门诊的压力;专科门诊是主,普通科门诊是副。普通科门诊的公私营伙伴计划,也不过是这个角色的延续,属补充性质。

至于衞生署的长者健康中心,只服务登记会员,人数有限,不清楚在整个医疗系统内之实际角色和作用。长者医疗券任长者自由运用,结果配眼镜买中药成为最大消耗项目,对长者健康有什么帮助很有疑问。上届政府大力推动的地区康健中心,还未找到定位,由社会服务机构负责营运,令人觉得更像社会福利服务。然后一众在社区里服务街坊的基层医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好像靠边站,公立医院最后在第五波冲击下沦陷。

基层医疗发展重点是要推动「一人一家庭医生」。这也说了几十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是医疗融资问题?是政府策略问题?是医管局资源配置问题?是基层医生培训问题?是群众意识问题?还是病人行为问题?如果这些都是问题,简单的一两个应对方案或推动计划,起不了作用。

所以,推动「一人一家庭医生」,需要有全面策略,包括融资安排、策略采购、资源配置、人力培训、治理架构、服务模式、讯息联通。所谓资源整合,就是要把政策和资源向广大的基层医生倾斜、聚焦,突破公私营医疗之间的隔膜、藩篱及瓶颈。新成立的「基层医疗管理局」,如果不能促成基层医生有效参与及融入,基层医疗的发展,恐怕只会继续原地踏步,「一人一家庭医生」也只是医疗改革永恒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