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争议

308月 2022

医策纵横:争议

冯康医生信报

疫情又在转剧,过去一周,每天确诊人数在约八九千的数目徘徊。公立医院的确诊病人超过2300人,犹幸严重的不算太多,要入深切治疗的不到20人,但已经令公营医疗服务极度紧张,这和近月来医护人员的严重流失,应该有关系。


月初,新任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要求私家医院拨出病床支援医管局。13家私家医院应允调拨364张病床,接收从公立医院转介的病人。上周,局长指私家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偏低,才55%左右,13间医院只5间及格,必须加把劲,克尽专业责任。私家医院联会主席何兆炜医生回应不成功接收公院病人的原因,有点哑子吃黄连,有苦自己知的味道。


疫情下大家同坐一条船,航行中难免遇上风浪。此时此刻船上所有人别无选择,只能保持高度协作,持续沟通。公私营医疗服务协作的成效,遇到大风浪、大疫情、大灾难,才见真章。


策略采购


上月在本栏,我指出「策略采购」不宜简单地以商品交易的模式进行。「策略采购」应该以推进民众的健康为目标,透过长远的伙伴关系,建立互动互补的默契,才能够发挥成效。危难当前,平时没烧香,临急抱佛脚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以民众健康为目标的「策略采购」,必须建立在有效的融资及资源配置平台上。医管局一向推行公私营伙伴计划,就是缺乏这样的平台。立法会议员林哲玄医生在电台节目上指政府未能妥善利用社区资源,尤其发动基层医生参与抗疫。平时我们没有在融资及资源配置上有效发展基层医疗,怎能希望在紧急时启动起来?


疫情过后,很多社会政策都需要反思,尤其是医疗政策,包括融资及资源配置系统、「策略采购」及公私营伙伴计划。目前最重要的是各方面抛开争议,保持沟通,把现有资源用好,解决公立医院燃眉之急。现时整个医疗系统都严重缺乏医护人员,过去一段时间因为移民而离开的人数不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家多走一步,就是发挥最大的专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