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医策纵横:踟蹰

057月 2022

医策纵横:踟蹰

冯康医生信报

最近,一位二年级的医学生看了我在本栏之前写的几篇文章,问我是不是想推动全民健康保险。我回答说不!

自第五波反思,觉得我们一定要改革目前的医疗双轨制度,令公私营医疗有平衡的发展、互相配合的角色,使整个医疗体制的资源配置更加公平、使用上更加有效率。

这体制上的改革,必须针对结构上的缺陷,否则只是修修补补,医疗质素只会每况愈下,一如25年前哈佛萧庆伦教授预测。

改革不一定要全民健保。横看现在实行全民健保单一支付系统的医疗体制,像加拿大、澳洲、南韩、台湾,都有不同的问题,在成本控制、经济可持续性、质量保障各方面,面对很大挑战。

我们的问题是政府目前在双轨之间搭建的修补机制,包括自愿医保、公私营伙伴计划、长者医疗券、私营医疗机构规管法例、医健通等,在调控及平衡公私营服务上,都不容易产生效果,更遑论解决双轨制衍生的各种结构性问题。

由医管局牵头的公私营伙伴计划(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理论上,可以帮助医管局处理需求过多、轮候时间过长的问题。医管局不缺钱,只缺人,私家医生及医院有剩余能力帮助。医管局主席范鸿龄先生上任时,把病人「分流」成为重点策略。但最近听他的言论,似乎有所却步。主要原因,是这些计划助长私营医疗市场的扩张,使公立医院医生的流失加剧。医管局的犹豫,还有就是怕这些计划被批评为利益输送,所有程序都要向ICAC寻求意见。如是者,程序便主导了政策。

再提PPP,是因为25年前萧庆伦教授来港替当时的政府做研究提建议时,我曾经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

萧教授认为由医管局主导向私营医疗市场采购服务,有很大的角色冲突。他主张医疗服务采购者的角色,应该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分开,最好由政府成立的健保机构承担。我们没有健保,因此也没有健保机构。医管局是服务提供机构,由其向第三者服务机构采购服务,重重考虑,层层计较,踟蹰不前,怎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