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醫策縱橫:踟躕

057月 2022

醫策縱橫:踟躕

馮康醫生信報

最近,一位二年級的醫學生看了我在本欄之前寫的幾篇文章,問我是不是想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我回答說不!

自第五波反思,覺得我們一定要改革目前的醫療雙軌制度,令公私營醫療有平衡的發展、互相配合的角色,使整個醫療體制的資源配置更加公平、使用上更加有效率。

這體制上的改革,必須針對結構上的缺陷,否則只是修修補補,醫療質素只會每況愈下,一如25年前哈佛蕭慶倫教授預測。

改革不一定要全民健保。橫看現在實行全民健保單一支付系統的醫療體制,像加拿大、澳洲、南韓、台灣,都有不同的問題,在成本控制、經濟可持續性、質量保障各方面,面對很大挑戰。

我們的問題是政府目前在雙軌之間搭建的修補機制,包括自願醫保、公私營夥伴計劃、長者醫療券、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法例、醫健通等,在調控及平衡公私營服務上,都不容易產生效果,更遑論解決雙軌制衍生的各種結構性問題。

由醫管局牽頭的公私營夥伴計劃(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理論上,可以幫助醫管局處理需求過多、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醫管局不缺錢,只缺人,私家醫生及醫院有剩餘能力幫助。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先生上任時,把病人「分流」成為重點策略。但最近聽他的言論,似乎有所卻步。主要原因,是這些計劃助長私營醫療市場的擴張,使公立醫院醫生的流失加劇。醫管局的猶豫,還有就是怕這些計劃被批評為利益輸送,所有程序都要向ICAC尋求意見。如是者,程序便主導了政策。

再提PPP,是因為25年前蕭慶倫教授來港替當時的政府做研究提建議時,我曾經和他討論過這個問題。

蕭教授認為由醫管局主導向私營醫療市場採購服務,有很大的角色衝突。他主張醫療服務採購者的角色,應該和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分開,最好由政府成立的健保機構承擔。我們沒有健保,因此也沒有健保機構。醫管局是服務提供機構,由其向第三者服務機構採購服務,重重考慮,層層計較,踟躕不前,怎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