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策纵横:改革
076月 2022
医策纵横:改革
冯康医生信报
第五波沦陷后的公营医疗服务慢慢恢复过来,各大医院急症求诊人数大减,给医管局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清理累积轮候服务的长龙。市民可暂时忘记我们医疗体制长久以来存在的短板及缺失了。
端午节我重读1999年哈佛大学萧庆伦教授和他的团队给香港医疗体制改革撰写的建议报告。不能不佩服当年团队做的数据分析,透彻准确,鞭辟入里!只是,其建议却不为当时的政府及市民接受。重读报告,是为了反思:「为什么?」
关注医疗改革超过30年,只有一个结论:双轨制度这个殖民地留下的制度,不能继续走下去了,也不能只是修修补补,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改革必须从融资制度着手,把分割的公私营体系、基层医疗及医院服务体系整合起来。哈佛团队当年提出的「医疗保障计划」(Health Security Plan, HSP),本意如此,却败走麦城,必须反思其中的原因,重新寻找方向。
萧教授当年告诉我:「必须透过单一支付(single payer)系统,才能够把公私营服务提供者,即医生及医院,都摆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HSP透过强制供款,全民分摊风险,为指定的高危及慢性疾病,统一支付给市民诊治的公私营服务提供者。政府的拨款,则集中为低收入、失业、老龄人士支付医疗供款及费用。
需要反思
哈佛报告建议的保费、免赔额、共保及共付水平,应该是令市民觉得太高了,建议的保障范围也不清楚,市民未见其利,先见其害。但在双轨制度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公立医院连为低收入、失业、老龄人士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也有困难,一切彷佛都应验了萧教授的预测。
现在政府推行的自愿医保,以私营医疗保险主导,支付及收费水平由市场自由决定,能够达到促使市民购买、转移到私家医生及医院、减少公营医疗服务压力的政策目标,恐怕很难达至。中大医院推动定价收费,在市场上不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个人的反思,过了端午,让龙舟水冲走好了!我们的医疗体制走到这个境地,希望新政府也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