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中西醫結合醫學門診

中大醫院1樓

服務時間

列印

我們的服務

  • 全科 (方脈)
  • 中醫專科專病治療
    • 內科︰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 婦科
    • 皮膚科
    • 腫瘤科
    • 腦神經科
      (中風、多發性硬化、腦退化、腦癇、面癱、運動神經元疾病、帕金遜病等等)
    • 內分泌及糖尿科
      (糖尿病前期/併發症、肥胖症、高血壓 、高膽固醇症、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症等等)
    • 兒科
    • 長者健康調治
    • 新冠復康
    • 痛症調治
    • 精神健康調治
    • 亞健康調治
  • 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
  • 針灸
  • 骨傷跌打
  • 推拿
  • 藥物 (配方顆粒劑)

門診時間表  

 

收費

收費表

收費類別

下載

健康知識

查看全部
認識三伏天灸療法

中醫天灸

認識三伏天灸療法

隨著中醫漸見普及,三伏天灸逐漸受認識,但三伏天灸的源流是怎麽,三伏天灸的機理又是什麽呢? 天灸的歷史源流 所謂「天」,是指在特定的日子,借助時令之氣治療人體或預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八月十四曰,民並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至宋代《針灸資生經》中可以見到現代「天灸」的雛形,將搗碎的旱蓮草用銅錢壓在穴位上,外面綁上布固定,待其發泡。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在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敷在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可見中醫運用天灸預防疾病,强身健體的歷史十分悠久,歷史上天灸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對應不同性質的疾病。至清代《張氏醫通》所載,在夏季三伏天中用白芥子塗在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上,治療寒性的哮喘。現代中醫遵循此法,主要使用溫熱藥物敷在穴位上,治療各種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消化不良、慢性腹瀉、便秘、月經病、手足冰冷、痛證等。 合於天道,借勢使力 中國傳統思想一向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天灸療法正是善用天時的體現。夏至雖然是天地陽氣最旺盛的時節,但是陽氣處於一種外散的狀態,不易聚斂運用。自然界的陽氣昇極則降,在夏至之後陽氣開始下降潛藏。三伏天是夏至後的三個「庚日」,處於小暑至立秋的期間。天干中「庚」屬金,有「收」、「降」之意,三伏天的「伏」字也表達了陽氣漸漸伏藏的意思。經過初、中、末三伏之後,天地陽氣不斷下降收藏到地下,至立秋入秋,處暑而暑氣盡,天氣漸涼,人體的陽氣也順應天時轉入收藏。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有人認爲外敷藥物不用吃進去,不用那麽講究,實則不然。清代藥物外治專著《理瀹駢文》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天灸外敷藥物也必須依據醫理和藥性去選擇。 因爲外敷藥物「必得氣味俱濃者方能得力」,「必得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病外出之品為引」,所以天灸藥物中使用了附子、白芥子、細辛等氣味濃且走竄力強的藥物外透體内的寒氣;針對陽氣的虛損,使用肉桂溫補腎陽,引氣歸元。天灸敷貼的穴位因人而異,醫師根據身體狀態的不同選用臟腑相應的穴位,令治療更有針對性。 身患虛寒疾病之人,可以在這個季節,借助敷貼溫熱藥物的力量疏通經絡,溫通臟腑,祛除體内寒氣;還能借自然界的陽氣潛藏之勢,將陽氣潛藏到人體内,補益人體陽氣,進而減少寒性疾病的發作,達到「冬病夏治」、强身健體的作用。

了解更多

 

 

服務時間

  • 星期一至五:
    上午9:00 - 晚上6:00
  • 星期六:
    上午9:00 - 下午1:00
  •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