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中西医结合医学门诊

中大医院1楼

服务时间

列印

我们的服务

  • 全科 (方脉)
  • 中医专科专病治疗
    •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 妇科
    • 皮肤科
    • 肿瘤科
    • 脑神经科
      (中风、多发性硬化、脑退化、脑痫、面瘫、运动神经元疾病、帕金逊病等等)
    • 内分泌及糖尿科
      (糖尿病前期/并发症、肥胖症、高血压 、高胆固醇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等)
    • 儿科
    • 长者健康调治
    • 新冠复康
    • 痛症调治
    • 精神健康调治
    • 亚健康调治
  • 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
  • 针灸
  • 骨伤跌打
  • 推拿
  • 药物 (配方颗粒剂)

门诊时间表  

 

收费

收费表

收费类别

下载

健康知识

查看全部
认识三伏天灸疗法

中医天灸

认识三伏天灸疗法

随着中医渐见普及,三伏天灸逐渐受认识,但三伏天灸的源流是怎么,三伏天灸的机理又是什么呢? 天灸的历史源流 所谓「天」,是指在特定的日子,借助时令之气治疗人体或预防保健。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八月十四曰,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至宋代《针灸资生经》中可以见到现代「天灸」的雏形,将捣碎的旱莲草用铜钱压在穴位上,外面绑上布固定,待其发泡。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在八月朔日收取露水,敷在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可见中医运用天灸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历史十分悠久,历史上天灸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对应不同性质的疾病。至清代《张氏医通》所载,在夏季三伏天中用白芥子涂在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上,治疗寒性的哮喘。现代中医遵循此法,主要使用温热药物敷在穴位上,治疗各种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咳嗽、消化不良、慢性腹泻、便秘、月经病、手足冰冷、痛证等。 合于天道,借势使力 中国传统思想一向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天灸疗法正是善用天时的体现。夏至虽然是天地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但是阳气处于一种外散的状态,不易聚敛运用。自然界的阳气升极则降,在夏至之后阳气开始下降潜藏。三伏天是夏至后的三个「庚日」,处于小暑至立秋的期间。天干中「庚」属金,有「收」、「降」之意,三伏天的「伏」字也表达了阳气渐渐伏藏的意思。经过初、中、末三伏之后,天地阳气不断下降收藏到地下,至立秋入秋,处暑而暑气尽,天气渐凉,人体的阳气也顺应天时转入收藏。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有人认为外敷药物不用吃进去,不用那么讲究,实则不然。清代药物外治专着《理瀹骈文》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天灸外敷药物也必须依据医理和药性去选择。 因为外敷药物「必得气味俱浓者方能得力」,「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所以天灸药物中使用了附子、白芥子、细辛等气味浓且走窜力强的药物外透体内的寒气;针对阳气的虚损,使用肉桂温补肾阳,引气归元。天灸敷贴的穴位因人而异,医师根据身体状态的不同选用脏腑相应的穴位,令治疗更有针对性。 身患虚寒疾病之人,可以在这个季节,借助敷贴温热药物的力量疏通经络,温通脏腑,祛除体内寒气;还能借自然界的阳气潜藏之势,将阳气潜藏到人体内,补益人体阳气,进而减少寒性疾病的发作,达到「冬病夏治」、强身健体的作用。

了解更多

 

 

服务时间

  • 星期一至五:
    上午9:00 - 晚上6:00
  • 星期六:
    上午9:00 - 下午1:00
  •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休息

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