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策縱橫:公私營協作(刊登於信報)
048月 2020
醫策縱橫:公私營協作(刊登於信報)
馮康醫生
在團結香港基金7月17日舉辦的醫療融資圓桌會議上,楊永強教授提出有關醫療融資公私營協作的一個重要訊息:政府利用公帑購買私營醫療服務,必須採取主動的策略性採購模式,針對醫療體制的短板,以促進健康為目標,改善醫療體制整體的成效及表現。
政府目前在醫療服務方面推出的公私營協作方案,大抵分兩大類。第一是政府直接透過長者醫療券資助長者購買私營醫療服務;第二是透過醫院管理局就公立醫院嚴重短缺的服務,向私家醫生或醫院購買。醫管局透過採購的模式,大大縮短了白內障手術、血液透析、放射診斷、普通科門診等服務的輪候時間。
在長者醫療券方面,楊教授的研究指出方案在執行上的許多問題。最主要是政府為長者醫療券投入的資源接近30億,差不多等於醫管局投放在所有普通科門診的資源,但未能減低普通科門診的負擔,成效成疑。楊教授認為我們目前有很多公私營協作的服務,都是修修補補,尤其對隨着人口老化不斷增長的慢性病防治,顯得缺乏目標及乏力。醫管局現時採購服務的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令可持續性存疑。
首先,前線同事對大規模外判醫療服務,減少他們接受專科培訓需要的病人及個案種類,有很大的顧慮。其次,醫管局外判白內障手術的經驗,是私家眼科醫生的病人量多了,造成更多的公立醫院眼科醫生流失,得不償失!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醫管局的恒常服務,促使醫管局以較大的步伐外判服務,始終目前的採購模式未能針對體制上結構性的問題,很難持久。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公私營協作模式成效有限,楊教授提倡的策略採購模式,該從何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