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策縱橫﹕補充性醫療保險
141月 2025
醫策縱橫﹕補充性醫療保險
馮康醫生信報
近年,國家推出以城市定制的「惠民保」,是利用商業保險來補充基本醫療保障。內地所稱的商業(Commercial)保險,在香港我們一般叫做私營(Private)或自願(Voluntary)保險,但不是政府特別規範的「自願醫保」。
「惠民」這個名稱很有意思。原來十二世紀北宋時期,太醫局下已經開始分出「惠民藥局」出售熟藥(即中成藥)。到南宋,十二世紀中葉,官府開始在各州設置「惠民局」,由官方專營藥物販賣,還配有官醫兼給患者治病,給貧困民眾提供藥物補貼。元朝仿照宋朝的設置,以「惠民藥局」救助貧病。所以,「惠民藥局」可能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早設立的醫療保障系統。
補充基本醫保不足
現在國家推動的「惠民保」,要求要與基本醫保銜接,補充基本醫保不足的地方,包括住院或特殊門診所需的個人自費、特殊藥物和慢性病健康管理,加強醫療保障深度(支付水平)與廣度(支付範圍)。特殊藥物指的是基本醫保不能或不夠覆蓋、一般較昂貴的創新治療藥物,像治療癌症的一些標靶和免疫治療藥物、罕見疾病的新藥、慢性病有特別需要的藥物等。以城市定制,想是針對不同城市基本醫療短板上的差異,制定「惠民保」的方案。以城市為基礎,也可以把風險集中起來,做到「低保費、高保額、寬門檻」。
目前系統很多短板
香港有沒有需要、可不可以發展類似「惠民保」,或者新加坡MediShield Life的補充性醫療保險?上個月討論「自願醫保」的保障作用時,以癌症病人的治療為例,可以看到目前的系統有很多短板。公立醫院癌症病人等候治療時間愈來愈長:乳癌患者在確診後接受首次治療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2021/22年度的39日,上升至2023/24年度的43日;大腸癌患者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2021/22年度的46日上升至2023/24年度的51日。還有上文提到自費負擔創新治療藥物的費用問題。「自願醫保」很難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顯然香港也有發展補充性醫保的需要。「惠民保」模式以商業保險主導的補充性醫保,可能對香港更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