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醫策縱橫:健道同行

2111月 2023

醫策縱橫:健道同行

馮康醫生信報

本月13日出席了「慢病共治計劃」的啟動儀式。盧寵茂局長在致詞時說:「計劃啟動至今,近30間私營醫療機構、逾400名醫生登記,涉逾600個服務點,逾七成醫生將治療診症共付額設於政府建議的150元或以下。」這是一個很讓人鼓舞的開始。

從管理及市場學角度來看,「慢病共治」是一個「藍海策略」,即在目前基層醫療服務的營運框架下,以還未成為「病人」的隱性慢性病患者,創造新市場,改變既往市場規律,建立以家庭醫生主導的服務模式。新市場為基層醫療帶來新機遇,一定勝過在原有營運框架下進行改革。

但局長提到的數據,只是起點而已。計劃成功與否,最後還要看市民參與的程度。先導計劃為期3年,政府希望能夠吸引20萬名市民參與篩查,之後再將計劃恒常化。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有更多基層醫生參與。政府在篩查、就醫、用藥各層面的資助,是很大的吸引力或拉力。要達到目標,或許還需要一些推力配合。

近年來,許多國家在推行公共衛生政策的時候,都會採用「輕推」(Nudge)的方法。這是建基於行為經濟學(Behavioural Economics)的策略措施。新加坡在這方面最為積極,很多政策局皆設有Nudge Unit;日本許多地方政府也有從後追趕的勢頭,譬如在推動健康檢查方面,日本的厚生勞動省在2022年公布了一部《輕推介入手冊》,介紹推動市民做身體檢查的各種有效方法,包括如何設計訊息發布、怎樣給市民提供選擇等。

「輕推政策」的設計與執行一般有三部曲。首先確定要針對的行為;跟着推動有關行為的動力及阻力;最後是設計與執行。其中英國「行為洞察團隊」(Behavioural Insights Team)設計的EAST框架(E=Easy, A=Attractive; S=Social, T=Timely),廣泛地得到很多Nudge Unit採用。

隱性慢性病患者為什麼會「隱性」?這不會單單是認知的問題,很多時候和患者的生活態度、行為習慣有密切關係。局長宜考慮如何引進一些「輕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