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結直腸癌
結直腸病變簡介
結直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第二位,每年皆有超過5,000宗結直腸癌新確診個案,同時亦是本港癌症殺手第二位,2019年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超過2,000人。由於近年大眾關注大腸健康的意識提高,以及有更多市民願意接受大腸癌篩查,過去五年間,早期結直腸病變個案數字每年遞增。
雖然大部分良性息肉可以在大腸鏡檢查中即時切除,但亦有些息肉病變需利用更先進的技術處理,例如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或經肛內視鏡微型手術。一般情況下,良性腫瘤並不需經由手術切除。
醫生在為結直腸癌病人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前,適時的影像掃瞄對釐定癌症分期非常重要。為評估腫瘤的位置和擴散情況,外科醫生一般會為病人安排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透過影像,幫助醫生了解原發腫瘤與鄰近組織的關係,以及檢視腫瘤有沒有轉移至身體遠端部位。對直腸癌病人而言,盆腔磁力共振影像掃描是檢驗的標準方法,有助醫生篩選哪些腫瘤不適合直接安排手術切除。若不適合直接切除,可考慮進行術前新輔助治療 – 合併化療與放射治療或放射治療,將腫瘤縮小、降低分期後再安排手術切除,以確保能取得更佳的組識邊緣,減低日後復發風險。
在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我們的跨專業團隊,包括結直腸外科醫生、肝臟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病理科醫生和傷口及造口專科護士,為患有結直腸癌的人士緊密合作,以確保能照顧到病人於治療期間的各種需要。
現今治療結直腸癌主要是利用微創手術形式切除腫瘤。除非病人本身或腫瘤的狀況不適合進行腹腔鏡手術,否則利用微創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術的病人康復速度會明顯較傳統剖腹快。因應個別病人的情況,外科醫生有時仍需為個別病人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現時,大部分直腸癌病人術後都能保留肛門。事實上,在過去二十年間,術後要永久使用人工造口的病人數目已大幅減少。手術後,所有切除的標本都會被送到化驗室作組織學評估。如病理科醫生發現病人出現淋巴轉移或不良的病理化驗結果,如癌細胞入侵淋巴管或血管,腫瘤科專科醫生將會為病人制定術後的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是一種抗癌方案,於病人術後才開始進行,目的為降低日後的復發機會。對具有高復發機率的結直腸癌病人而言,輔助化學治療是需要的(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是應用於直腸癌病人身上)。現時,輔助治療一般都可於日間護理設施進行,無需住院。透過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及結合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可大大降低輔助治療的副作用。
有些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腫瘤已經出現遠處轉移。這些第四期病人的治療方案需要個人化及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病人的整體身體狀況、原發腫瘤引致的病徵或併發症、癌細胞的生長特性及基因變異、以及腫瘤轉移的幅度。跨專科團隊的緊密協作除了有助為第四期病人及時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外,更可以因應病人的身體狀況出現轉變時,有效率地修改治療計劃。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