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呼吸系統科

當哮喘加上慢阻肺病

呼吸系統科慢性阻塞性肺病

相信大家對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COPD)都不會感到太陌生,在大眾心目中這是兩個不同的疾病。雖然哮喘的典型特徵是可變的受限呼氣氣流 (variable expiratory airflow limitation),而慢阻肺病的典型特徵是持續受限的呼氣氣流 (persistent airflow limitation),但其實哮喘和慢阻肺病的定義並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病人的臨床特徵對作出準確診斷也很重要。在有長期哮喘病史(尤其是那些控制不佳)的成年人中,可能會出現持續受限的呼氣氣流,要將這些特別的哮喘病人與COPD患者區分絕不容易,特別是如果他們也是吸煙者或本身亦有其他COPD危險因素。另一方面,亦有少部份COPD患者使用速效支氣管擴張劑時,他們的氣流阻塞可能會出現明顯的逆轉性,而這現象正與哮喘的特徵相似。那麼這些病人究竟是患上哮喘抑或是慢阻肺病呢?

近年醫學界正開始使用「哮喘-慢阻肺病重疊(ACO)」 或「哮喘 + 慢阻肺病」來描述這批具有持續氣流受限並同時符合哮喘和慢阻肺病臨床特徵的患者。但這不是個對單一疾病實體的定義,而是個臨床使用的描述性術語,它包括幾種不同機制的不同臨床表型(clinical phenotypes)。在流行病學研究中,ACO患病率介乎 9% 至 55%,並因性別和年齡而異;匯報的患病率有這麼大的差別正好反映不同學者使用不同的標準。但為何醫學界近年對這個重疊症如此重視呢? 這源於與僅患有哮喘或慢阻肺病相比,ACO患者的症狀更重、病情更頻繁惡化、生活質量較差、肺功能下降更快、死亡率更高、醫療資源使用量更大。

威爾斯醫院呼吸科代表剛在一個本地醫學會議(Hong Kong Thoracic Society Autumn Respiratory seminar 2022) 上發表了一項關於ACO的研究,它是一個為期一年的縱貫式研究,共有61位ACO病人、296位哮喘病人及149位慢阻肺病人參與。研究發現ACO病人的人口學特徵、合併症及功能狀態類近慢阻肺病人;另一方面,ACO病人又似哮喘病人-有較多過敏疾病和呼氣氣流出現較高逆轉性。ACO病人的呼氣氣流受限程度則介乎哮喘及慢阻肺病兩者之間。ACO病人較哮喘病人有更多急性發作,而ACO病人的死亡率則比慢阻肺病人為低。

要診斷哮喘-慢阻肺病重疊症,醫生首先需要確定以下病史和臨床內容:第一、病人呼吸道症狀的性質和模式(可變抑或持續);第二、有無哮喘診斷史(童年和/或當前);第三、相關接觸史-如吸煙和或接觸過其他慢阻肺病危險因素。而肺功能測試實在至關重要:要確認病人是否出現持續的呼氣氣流受限抑或是可變的呼氣氣流限制。但在新冠(COVID-19)疫情下,肺功能測試服務可能會中斷。病人則可改在家中自我檢測峰值呼氣流量(PEF) ,若在 1-2週的時間內,PEF顯示有過度變異性(即可逆轉的氣流受限),那就可幫助確認病人患有哮喘。然而,PEF不如肺功能(肺活量測定法/spirometry)般可靠,正常的PEF並不能排除哮喘或慢阻肺病的可能性。

對於那些同時具有哮喘和慢阻肺病臨床特徵的患者,最初的治療方案是與哮喘一樣的。重中之重首推吸入性皮質類固醇(ICS),ICS在預防哮喘症狀、發病甚至死亡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具有哮喘和COPD特徵或診斷的患者通常還需要使用長效氣管擴張劑(LABA和/或LAMA)進行附加治療,以提供足夠的症狀控制。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需向重疊症患者提供以下治理方案:管理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戒煙…);治療合併症;配合非藥物治療策略[包括體能訓練,肺康復和疫苗接種];適當的自我管理策略(action plan);定期覆診跟進。

Fusion cuisine(無國界融合菜)往往令食客有驚喜,但「哮喘-慢阻肺病重疊」卻只會令患者有驚無喜呢!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鄺國柱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