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醫策縱橫:基層醫療的前路(刊登於信報)

2710月 2020

醫策縱橫:基層醫療的前路(刊登於信報)

馮康醫生

10月頭,在公共衞生學院舉辦的醫療領袖課程中,和同學討論基層醫療的發展和前路。同學都是資深的醫護工作者,在各自的醫療單位擔當着領導的角色,其中幾位更加是家庭醫學專科的翹楚,但討論到香港基層醫療發展面對的挑戰和困局,好像都有三分疑惑、七分無奈!

去年第二季開始,到今年年頭,香港智經研究中心發表了有關基層醫療發展的研究報告和一系列文章,內容及分析豐富又深入。研究參考國際經驗,建立分析框架,提出「賦權三方、平台互通」的關鍵因素(三方是指社區、市民和醫護團隊),建議短中期(5至10年)及長期(10年)的發展策略。其中多項建議都是針對新成立的地區康健中心,以創新的運作模式建立地區康健網絡,整合協調社區服務資源。

我和同學討論這個問題時,覺得要改善香港的基層醫療,還是應該以基層醫生為核心,以地區為本。

香港的基層醫療主要由植根社區的私家醫生提供,不宜拘泥於家庭醫學的專科定位。政府有必要策略性地組織及支援他們的運作,加強他們在整個醫療體制的角色和融合。而所謂地區,也不宜停留在18區的層次,有必要落地到每一個公共屋邨、每一條舊區的街道。

這方面,新加坡似乎比我們又走快了一步。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把在社區私人執業的普通科醫生組織起來,構成基層醫療網絡,給他們提供行政及專職醫療服務支援,結合他們作為國民計劃的夥伴,包括為慢性病人提供的藥物資助計劃及公共衞生防疫診所。新加坡的基層醫療在體制上和我們很類似,都是前英國殖民地,我們應該有很多互相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