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醫策縱橫:對疫苗的猶豫(刊登於信報)

134月 2021

醫策縱橫:對疫苗的猶豫(刊登於信報)

馮康醫生

復活節,和一位屋邨醫生談起疫苗接種,他說他訂了的科興疫苗只用了一半,許多街坊擔心疫苗的副作用,約了期都不打了。香港目前的疫苗接種率很低,雖然復必泰的供應曾出現問題,需要中斷兩星期,但社會對疫苗的接種似乎有很大的猶豫,要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看來遙遙無期。

執筆之時,我們接種了66萬劑疫苗,佔人口的6.9%,其中完成兩劑接種的有14.4萬人。

相對來說,新加坡已經接種了167萬劑,佔人口的19.8%,其中完成兩劑接種的有53.6萬人。內地接種劑量至今達到1.5億,但因為人口基數大,比率只有10.4%。大抵上,整個亞洲地區的疫苗接種率都偏低。香港卻是特別低!

對疫苗的猶豫,不是香港或亞洲地區獨有。世界衞生組織及醫學文獻叫這現象vaccine hesitancy。對疫苗的猶豫,也不只是新冠病毒,我們每年冬天努力宣傳接種流感疫苗,反應都只是一般,達不到理想的目標。對疫苗的猶豫,不是一個簡單民眾對科學有多了解的問題,其中混雜着許多個人不同的體驗、關注及信念,還有對政府、藥業及醫學權威的信任。

不幸地,隨着社會的分裂,傳媒的泛政治化,假消息的泛濫;還有對兩隻疫苗的比較,不同專家,有不同說法,眾說紛紜,令市民無所適從;一般市民只好採取觀望態度,看看其他人接種後怎麼樣,還有疫情發展,再作決定。

在這個缺乏信任的社會和年代,市民對醫生還是有信心的。醫生從病人的利益出發,建議最適當的疫苗,以專業誠信,推動疫苗接種,本來理所當然,但面對民眾的猶豫,卻顯得乏力。

看來,以香港人的現實,恐怕要等到疫苗護照的推行,大家才會踴躍起來,改變對疫苗的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