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新聞稿

062月 2024

中大醫院神經認知中心開幕典禮 成立神經認知資料庫 推動醫學研究

(左起)
中大醫院醫療創新及科技醫務總監何家儀醫生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
馬墉傑夫人
馬墉傑先生
中大醫院董事會副主席歐陽伯康先生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莫仲棠教授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劉玉麟醫生

中大醫院臨床神經科學中心引入多種先進儀器為病人提供治療,其中可以透過腦磁激治療,可幫助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

腦電波觸發式電刺激訓練是一種基於腦機介面技術的獨特復健方法,可幫助大腦形成新的神經連接,訓練中風病人的手腳活動能力。

脊椎受損或中風患者可透過外骨骼機械裝置進行步行訓練,改善患者的關節靈活度、肌肉力量和步態。

透過物理治療師的指導,患者可穿戴上肢外骨骼及利用智能復康鏡,進行互動性復康運動。

互動訓練板適用於中風等腦部損傷患者,透過隨機燈光信號進行眼手或眼腳的協調訓練。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獲馬墉傑伉儷捐款設立神經認知中心,為受影響人士早診早治,並建立神經認知資料庫,推動有關疾病的醫學研究。

神經認知中心為中大醫院臨床神經科學中心的主要部分。有見於市民對認知障礙(又稱腦退化)、中風或神經受損的醫療需求日益增加,中大醫院開設臨床神經科學中心,提供跨專科及一站式的腦神經科和神經外科門診和住院服務。中心的服務主要分為兩大範疇,分別是及早檢測認知障礙症,以及為腦神經退化疾病患者(例如柏金遜症和中風)提供康復治療。

檢測認知障礙症方面,臨床神經科學中心引入先進的科技,特別是利用靈敏度高的「單分子陣列技術」數碼儀器,從血液中偵測出特定生物標記,找出早期出現認知障礙症的人士。另外,中心亦透過AccuBrain(AI腦影像分析)的輔助,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病人腦部的磁力共振影像(MRI),儘早確診認知障礙症患者。康復治療方面,中心配備多項先進康復儀器設備,包括腦磁激治療(TMS)、機器人(Robotics)、外骨骼(Exoskeleton)和虛擬實境(VR)的應用,協助患者進行康復運動及訓練。

同時,配合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與高錕慈善基金早前推出「腦智同護」,為香港市民提供的免費阿茲海默症篩查評估服務,中大醫院臨床神經科學中心將協同建立「神經認知資料庫」,藉此推動對認知障礙及阿茲海默症的研究。高錕中大「腦智同護」服務採用人工智能輔助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能找出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並為他們提供度身訂造的預防建議。經「腦智同護」服務篩查出需要跟進的人士,會獲資助轉介到中大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中大醫院希望透過神經診斷及跨專科介入計劃,及早識別阿茲海默症患者。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表示︰「中大醫院早前成立臨床神經科學中心,現承蒙馬墉傑伉儷的慷慨支持,得以在該中心內成立神經認知中心,以先進設備及儀器協助有需要的人士。認知問題,尤其是認知障礙症,如果能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介入,能有助延緩患者的惡化速度。正因如此,中大、中大醫院與高錕慈善基金合作成立『神經認知資料庫』,收集臨床數據作科研之用,期望將來在治療神經認知疾病方面有突破進展。」